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翻阅《成语词典》,读到“见猎心喜”,觉得有些刺眼。它说的是宋代程颢,少年时代喜欢打猎,长大后,见到猎取野生动物就很高兴。好奇心驱使,我再翻下去,类似的成语竟然挑出了一大批,随手写下几个吧—— 与虎谋皮 猢狲入袋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断鹤续凫 象齿焚身 雁过拔毛 门可罗雀 竭泽而渔 卸磨杀驴 瓮中捉鳖 煮鹤焚琴 把这类成语摆到一块儿,看一眼就能明白,它们都是以捕猎野生动物为乐趣,或者以屠杀动物做例证,有的还要斩尽杀绝。古人创造这些词语,当然不是仅仅表达字面上的意义,而是作为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摹拟、夸张等,来点明别的问题,强调别的道理。但是不管如何,却都是借鸟发引,借兽发泄,猎杀它们,煮食它们,以消灭动物作为修辞的载体。 不是要苛责古人。他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处在那样的环境,编出这些词语完全正常。远古人以猎杀野生动物为生,采集业、农业、畜牧业发展之后,狩猎仍然是一种正当职业。何况有些凶猛的野生动物,如景阳冈上的老虎,武松不打死它,它就要吃掉武松,你死我活。语言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曾有过那样的实践,创造出相应的词语,不足为奇,不足为过。 此一时彼一时。今天,人类成了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主宰,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再也不会受到野生动物的攻击。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不必再依赖猎杀野生动物谋生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使得今人手中的捕杀武器,不再是网棒刀箭之类,这些武器要把某种野生动物斩尽杀绝,都是可以做到的。现代文明告诉人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今人看到以消灭野生动物作载体的成语,便觉得刺眼,这是新观念进入头脑的必然。 我向一位朋友提出这个问题,他不屑地说:“成语的意义,不断转移,不断发展。古人说的,今人用的,都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对此,我何尝不知。 比如说,“与虎谋皮”,是指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利害关系有直接冲突的人,去商量某件事情,不可能成功。老虎那么凶,谋不了它的皮,那就“与狐谋皮”。《太平御览》引《符子》之言:“欲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太狡猾,不好逮,那就再改。郭沫若在《革命春秋》中说,我故意把“与虎谋皮”改了一下:“与兔谋皮”。今天有些人改得很凶狠:“与藏羚羊谋皮”。四川还有一个人更残暴:“与大熊猫谋皮”。问题不在“与虎谋皮”的本义与转义是什么,而在于今人就不能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更不能照着这个样子往下做。 曾经带有积极意义的成语,只要字面上具有这类特征,发展到今天,也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煮鹤焚琴”,把鹤煮了吃,把琴当柴烧,是指糟踏美好事物。词的意义是积极的,是批评这种行为。但是,今人何必再用“煮鹤”的行为作载体呢?如同成语中有“食肉寝皮”,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到了文明时代,对敌人再恨,也不宜说这种话。这个成语在现代人的口头上,也就退出了,消失了。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唱词:“赏心亭上雪初融,煮鹤烧琴宴钜公。”这里的“煮鹤烧琴”,则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仅是指最热情地接待,高规格地宴请。孔尚任的时代,大概不知道熊猫更宝贵,否则,是不是要设“熊猫宴”呢?“煮鹤”,无论是烧琴,还是烧茅草,只要脑子里闪现这种形象,那就太可怕了。 不是说要把这类成语从《成语词典》中抠掉。古人毕竟那样写过,今人也毕竟要看古书,要查出处,词典得照收不讳。我只是希望,今人使用这类成语的时候,应该斟酌一番,最好不再使用,不要让它们活在今人的笔头和口头。这类成语应该叫“陈语”,或叫“尘语”,抑或叫“沉语”,即将其视为:陈旧之语,尘封之语,沉积之语。让它们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尘封在古籍中。 林语堂曾说:“中国人之所以对动物学一无贡献,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只想着鱼在口中的滋味,而想吃掉它。对于客观对象的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品尝美味的好奇心。”动物学的损失,倒成了烹调学的收获。中国不出一流的动物学家,却出千千万万一流的美食家啊。 (选自《北京日报》2004年4月25日) 1.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中国不出一流的动物学家,却出千千万万一流的美食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沪江中学题库”)
1.如何看待和使用以捕猎和屠杀动物为内容的成语。 2.这类成语应尘封在古籍中,今人最好不用。 3.这些成语的字面涵义都是借鸟发引,借兽发泄,猎杀它们,煮食它们,以消灭动物作为修辞的载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这些成语让人觉得刺眼;现代人如果按字面意思拓展下去后果也很可怕;曾经 带有积极意义的成语在今天也有它的局限性。 4.同意。因为野生动物需要保护,这类以捕猎和屠杀动物为内容的成语让人觉得刺眼。 不同意。现在用的不是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而是用来点明问题,强调其中蕴涵的道理。这些成语表 意形象生动。(任选一种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对于客观对象的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品尝美味的好奇心。(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
考点梳理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翻阅《成语词典》,读到“见猎心喜”,觉得有”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议论文阅读、 论点、 论据、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考点名称: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的种类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议论文论证方法常见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议论文阅读常见考点:
一、论点考点:
1、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二、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议论文阅读的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