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丢分,不外乎两种原因:不会做或不小心做错了。按家长这样的要求来评判这两种丢分情况,没学会倒是比学会更好——如果一次考试不足以让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把这种情况放大了来看——假设两个孩子,张三和李四,一直是同班同学,在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甚至在整个中小学期间的每门课上,张三只能会学70%的知识,但可以百分之百把它落实到卷面上,李四学会了90%的内容,因为马虎,总让成绩打些折扣,每次得分和张三差不多。那么请持有这样逻辑的家长诚实回答一个问题: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你宁愿你的孩子是那个学到70%知识的张三,还是那个学到90%的李四?
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这样的反驳:这样的假设不存在,一个孩子只要养成认真的态度,他眼下可能有些知识学不会,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胜过那个聪明但不够认真的孩子,他不可能总是只能学会70%——此言有理,同时也说明,你的终极目的并非意在培养一个知识量比别人少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有认真习惯、能把学业做到最佳程度的孩子。即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张三在知识量上的不足,而是他能做到的“效益最大化”,你心底有一种确信,只要坚持不允许孩子马虎,他就能做到既“学得会”又“考得好”,最终,认真的张三一定会超过马虎的李四。
心理学和生活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
儿童由于年幼和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都会慢慢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不把这看作是问题,它就不是问题,把这看成是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如果家长不体恤孩子的幼小,孩子每摔倒一次,家长总批评为不小心,表示出不满,这就会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延宕他的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所以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件好事,而是因为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至最小,使他们在能力的获得上收效甚微。
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误”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
中考家长过度“监管”会适得其反
中考日益临近,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已经不知不觉地上升为“监管”。殊不知,这种监管式教育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厌学厌考,反而会适得其反。专家提醒,在冲刺复习阶段,家长要适当给孩子一些休闲空间,更不要用言语刺激,以下六句话一定不能说。您中招儿了吗?
- 中考生处在叛逆期家长该注意的事项
- 初三家长应少说七句话多做八件事
- 中考家长过度“监管”会适得其反
- 初三家长要少说七句话多做八件事